自然成土過程中的發生學層次和診斷層瀏覽數:8次
自然成土過程中的發生學層次和診斷層 1.發生學層 土壤發生學層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由于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母質中一些物質發生分解、遷移、化合、淀積等,也就是物質發生重新分配,使原來不分層的母質,逐漸在形態上分化為不同的層次,土壤這些層次就叫作土壤發生學層。這些自然土壤的發生學層可歸納如下: A00枯枝落葉層:在森林中最明顯,由未腐爛的植物殘體組成。 A0已經半腐解的枯枝落葉層。 A1腐殖質層:一般顏色較暗。 A2灰化層:這是在針葉林植被下形成的土壤所特有的層次,呈現灰色,這是由于有機酸使礦物質蝕解,把部分有色物質淋溶到下層所致。 B淀積層:是由上層淋溶下來的物質如Fe、Mn、黏粒、有機質、碳酸鈣等淀積而成,比較緊實。 C母質層。 耕作土壤還有松軟肥沃的耕作層A,緊實的犁底層Ap,其中的水稻土還有布滿灰色膠膜的滲育層W、有很多鐵錳結核的淀積層Bg(又稱潴育層)、灰藍色有異味的潛育層G、含SiO2多的粉砂質白土層(又稱漂洗層)等。 我們在野外觀察土壤時,要把土壤剖面中發生學層次的形態特征,如質地、顏色、結構、松緊度等記錄下來,以找出各種土壤類型的特點。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土壤都具有這么多層次,一般土壤只有其中幾個層次,另外,不要把沖積母質中的沉積層誤認為土壤發生層。 2.診斷層和診斷特征 中國土壤系統分類是以診斷層和診斷特征為基礎的。在土壤分類中用以鑒定土壤類別的,性質上有一系列定量規定的土層稱為診斷層;而在土壤分類中用以鑒定土壤類別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規定的土壤性質(形態的、物理的、化學的),則稱為診斷特征。 由于土層和土壤性質是不同成土過程的產物,故診斷層和診斷特性本身體現了土壤形態、土壤特性和土壤發生三者的結合。根據診斷層和診斷特性來鑒別土壤,實際上就反映了土壤分類與土壤發生的相互聯系;而且不把成土過程,甚至成土條件作為分類標準,而是以反映成土過程結果、有定量規定的土層或性質作為分類標準,保證了土壤分類的客觀性。由此可見,土壤發生層與診斷層是有區別的,同時也是密切相關的。 3.土壤分類 根據土壤層次的異同點可以把具有相同層次的土壤劃為一類,這就叫土壤分類。以地理發生為基礎、以成土條件為依據、根據發生層不同進行的分類稱發生學分類,現行分類制為《中國土壤分類系統》(1992年)。以診斷層和診斷特性為基礎的系統化、定量化的分類稱《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1995年)。其特點是:以診斷層和診斷特性為基礎,面向世界與國際接軌,充分注意我國土壤的特色。1999年龔子同等主編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理論—方法—實踐》一書對中國土壤系統分類極其應用方法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中國土壤系統分類將促進我國土壤信息系統的建立,促進土壤信息的網絡化,引發土壤學的數字化和信息化革命。作為地球的一個重要圈層和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數字化土壤將成為數字化地球家族中的重要一員。 土壤形成過程,土壤分析,土壤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