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農業中的我國土壤肥料學研究瀏覽數:8次
可持續農業中的我國土壤肥料學研究 1.土壤肥力的研究 土壤肥力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通過調節土壤發育過程,使其朝著可持續高產優質方向發展是可持續農業的根本措施。應及早開展有關不同生態系統(如水田生態系統、旱地生態系統)下土壤肥力的演變規律及定向培育的研究,闡明不同生態條件下土壤物理化學性質、養分含量、形態與轉化及其對作物生產的影響,不同生態系統中養分循環的特點和作用以及提高循環效率的措施,化肥養分在土壤中轉化及其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等。 2.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由于土壤條件及施肥習慣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農田氮肥利用率僅在3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10%~20%。而田間小區證明,我國部分地區氮肥利用率可達到50%~70%。因此,大面積提高氮肥利用率尚有很大潛力,其他肥料利用率的提高也有相當大的潛力。這就需要我們重點研究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各種新技術,包括物理及化學工程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與先進的節肥農藝技術等。 3.高產作物營養特性與高效施肥綜合配套技術的研究 從20世紀中葉開始,日本、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對高產作物的營養特點與養分吸收運轉規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各種作物高效施肥技術。我們也應繼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運用相關領域最新科學技術組合形成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物的增產潛力的高產高效的施肥技術。 4.植物營養基因型差異硏究 與生物工程技術交叉,進行植物營養遺傳的研究,尤其是在選育耐養分脅迫及耐逆境土壤的優良品種上開展工作,從植物遺傳育種角度改良植物營養性狀,用生物學途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土壤—植物營養問題。 5.植物根際微生態學研究 土壤—植物根際微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土壤中水分、養分向根的遷移、轉化和有效性,有益和有害生物的繁殖與活性,以及污染物的聚積與降解。深入開展根際微生態學研究,將會揭示植物根系與土壤作用的機理。 6.植物養分和水分交互作用研究 土壤水分既影響到養分在土壤中的轉化和運移,又影響著植物吸收養分與利用養分的狀況,而養分又通過影響植物根系形態與伸長而影響植物的水分利用情況。因此,通常情況下,水肥對土壤與植物的交互作用是農業生產中最明顯和最重要的過程,應該在以前水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水分生理與養分生理的交互作用機理研究,從而顯著提高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 7.設施農業條件下的植物營養特性的研究 設施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高效農業。我國很多城鎮市郊已大量出現了大棚生產,并取得明顯成效。設施農業中,往往引進了當代高新技術,可將物理與工程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自動化技術、無土或少土栽培技術與先進的施肥技術集成起來,形成設施農業的高新技術,然而這些技術尚待進一步深入系統的研究。 總之,土壤肥料在未來可持續農業中的地位與作用將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 土壤肥料的研究,土壤肥力測量,土壤分析檢測,有機肥土壤改良,抗鹽堿有機肥
|